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36章 松散的晋圈

一阵寒暄和介绍。

“我是杨灵越女朋友。”曾莉很是大方的说道。

宁昊和马科对视一眼后,朝杨灵越递来了“兄弟,牛逼”的眼神。

“坐下聊,说来也巧,马哥和你们前后脚。你们仨还是老乡,今儿又是元宵节,中午一块儿吃饭。”邢爱那笑呵呵的招呼道。

于是三个男人就这个话题说了说自己在龙城住哪儿,上的那个学校,基本都是回忆中学时代。

宁昊在尖草坪太钢园区最北、马科在桃园南路居中,杨灵越在长风街长治路最南,从距离来看,宁、马二人更近一些,不过也差不多。

同一行业的老乡见面,家乡方言一出,旁边坐着的两女两脸无奈,平时慢点说还听得懂,这一下只能半懂。

这并不是刻意为之,而是不自觉,尤其是宁昊,总是有一些词语用方言表达才准确或者有意境。

比如“夜来”,不仅是鲁省方言,晋省方言同样表达昨天的意思。

“夜来写本子,写的心烦的不行。”宁昊如此说道。

“你们能不能别说方言,尊重一下我们,要不我们也说方言?”邢爱那说道。

“说到方言,能到达很多是普通话完全达不到的意境,比如:豫省方言中的细雨:“滴星”,想想就美。”马科转成普通话,颇具人文气质。

“确实,能把下雨和星辰结合到一块儿的,数万首唐诗宋词也就辛弃疾做到了,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”杨灵越点头同意。

“还有个,我去渝城拍《石头》,知道了川话一个词,雨伞叫“撑花”,妙不可言。”宁昊参与到了讨论中。

众人惊叹,这个词确实妙。

“客家话有个词是“天弓”,猜猜是说什么的?”邢爱那也来兴趣。

“这个我知道,彩虹。”曾莉说道。

于是乎,一个制片人,一个导演,一个学生导演,一个编剧,一个演员就说起了所知颇有意境的方言。

突兀却又自然,有共同语言的人,说什么都能说到一块儿去。

杨灵越大有收获,有时候真的,一个词就能引起对美好事物的想象,毕竟在座的都是具有想象力的人,除了曾莉。

闽南语中怕冷称之“惊寒”;

陕西话心慌称之“恓惶”;

很多地区把勺子称之为“调羹”,名字变动词,动词变名词,而“调羹”在一些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